最近,几则关于乌克兰民众上传的视频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在乌克兰的大街上,一对夫妇正在推着婴儿车散步,丈夫突然被征兵人员团团围住,被强行抓上了皮卡车扬长而去,只剩下了放声大哭的妻子和惊吓的儿童。视频引起轩然大波,随后乌克兰兵役局道歉,承认部分工作人员存在着工作方法不当的问题。
这种我们只能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场景,居然真真正正出现在了乌克兰的现实生活中,简直是《石壕吏》穿越到现代。
据了解,这已经是乌克兰政府第十轮征兵,此次征兵已经到了近乎绝望的程度。不只是上面的父亲被当街抓走,还有乌克兰的外卖员,在送达了外卖后,才发现点外卖的是征兵人员,于是这名外卖员就理所应当地收获了一张征兵通知书。
甚至,连政府官员也难逃被征招的命运。布洛伐利市政府内,官员们正在开会,兵役局人员破门而入,在场参会的所有男性官员都被塞给了一张通知书,就连市长也没能幸免,只能苦笑着签收。
难道乌克兰征兵处的工作人员,就不能采用一些更为温和的方式吗?其实不是他们不想,征兵工作的巨大压力让他们没得选择。花样征兵反映了乌克兰兵源短缺压力有多大。
乌克兰前线伤亡惨重。2月5日,五角大楼前顾问麦格雷戈上校爆料,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内在会见美国国防部长和参联会主席时透露了乌军的损失情况:自冲突爆发以来,乌军25.7万人阵亡。每次征兵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此前乌克兰声称动员了百万兵员。
乌克兰现有人口,如果扣除被占领土和逃离国外的人口,大概是2千万多一点。根据俄罗斯媒体的计算,乌克兰政府控制区20-65岁男子人口数量大致为6百万,扣除已经在各个强力部门服役和工作的人员,乌克兰的动员潜力起码还有200万人。但是,动员轮数越多,兵源的质量肯定是越差,年龄、身体和心理素质和军事基础等等都不能强求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跟大家分享2点:首先,乌克兰以小博大,虽然西方国家可能会源源不断向其提供武器装备和情报信息支援,但是,西方国家绝不会轻易把自己的年轻人送上乌克兰战场。与1.4亿人口的俄罗斯相比,人口的天生短板是乌克兰的致命弱点。如果陷入长期消耗战,无疑乌克兰将是首先撑不住的那一个。另外呢,我们没必要为暴力征兵此小看乌克兰。
其实,媒体中也有同样多的报道,在说俄罗斯年很多轻人为逃避兵役出走国外,社交媒体中,热议的话题之一就是如何躲避被送达动员通知书。这就是生活的真实,战争的真实,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挺身而出、视死如归。战争带给普通人的联想更多的是死亡、寒冷、饥饿、病痛、妻离子散和家破人亡。看着不是很高大上,那是因为,以前对战争的宏大主题描写其实是误导了大众,而现在媒体高度发达,战争的真实和残酷的本来面目暴露的更多罢了。